“我是华人,我插队怎么了? ”——这话刚落地,镜头里一个小男孩已经冲出去推人。
新加坡乌节路那家热门玩具店门口,队伍排得老长。 一个华人女子拉着孩子就往队伍前头挤,被人提醒还甩出这么一句。 紧接着,她身边的小男孩像得到指令似的,猛地伸手推向前面的顾客。
网友@lemon_3立刻截屏发上网,还挖出去年十二月在同一商场拍到的画面:一位女子插队被劝,反手就给了店员一耳光。 口罩遮了半张脸,可那双眼睛和说话姿态,几乎一模一样。
但更让人哑火的,还在别的现场。
新加坡博览中心动漫展,二十岁的阿Ken只是轻轻拍肩提醒一位插队者,几名保安迅速围上来,反手将他架出场外。 周围有人举起手机录影,工作人员对着对讲机低声说:“别闹大,赶紧处理掉。 ”声音清晰,却没人站出来拦。
有人翻出二〇二一年同一展馆的指引手册,上面清清楚楚写着:“保安人员仅维持秩序,无权驱离顾客。 ”可这件事就在众目睽睽下发生了。
两段视频拼到一起,慢慢串起一条线:有人插队,有人拍视频,可剧情却一次次反转。 真正守规矩的人,反而被拖了出去。
数据也在说话。 网友@SG_eye统计,二〇二四年刚开始,“插队”这个词在新加坡本地社交媒体的浏览量比去年暴涨四倍,而且百分之七十都发生在亲子场所——游乐场、玩具店、主题乐园、学校报名处。
心理学家林博士点出一个残酷的逻辑:当孩子一次次看着父母用身份、情绪、甚至暴力去打破规则,他们会自然而然觉得,“特权”才是这个世界的通行证。 规则? 那是给不会闹的人准备的。
事情闹大后,商场迅速回应:已经调取监控,将该女子列入黑名单,半年内禁止进入。 博览中心也连夜补发公告,再次强调投诉渠道畅通、欢迎监督。
可网友@ah_beng冷冷补了一句:黑名单能挡住人,却挡不住那套“我有理”的逻辑。 今天不插队,明天可能就抢座;这个场馆被拉黑,换个地方照样理直气壮。 “我是华人”“我带小孩”“我赶时间”……所有这些,慢慢变成某些人随身携带的“特权通行证”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越来越多人开始模仿。一个人插队成功,后面就有人蠢蠢欲动;一个家长用骂声开路,旁边孩子悄悄看进眼里。
规则像是突然变成可软可硬的东西——看你是谁、看你会不会闹、看有没有人拍视频。
而那些原本理所当然的共识——排队、等候、礼貌——正在被一次次挑战和撕扯。 没有人知道,下一个被推搡、被架出去、被反问“怎么了”的,会不会是自己。
公牛配资-线上实盘配资-申请股票杠杆-贵阳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